《找次品》教学设计——人教版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找次品问题”中被测物品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感受图形、符号的作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目标】
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优化思想,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找次品问题”中被测物品数量与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找次品问题”中优化的本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 教师提问与指导(T) | 学生学习活动(C) | 评价要点与方法(P) | |
导入5′ |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5′ | T1:请同学们看一下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T2:知道什么是次品吗? 对的,次品就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如果次品进入市场,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在航天等领域,如果使用次品零件,很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或重大灾难。所以工厂里都有质检员,来检查出厂的产品是否合格。 今天,我们同学就来做质检员,把所有的次品都找出来,好不好?有没有信心? T3:有81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T4:(学生提到天平时)同学们见过天平吗?天平长什么样?怎样用天平找出次品呢? T5:有81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用天平来称,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出次品?谁能大胆猜一猜? | C1:找次品 C2:次品就是不合格的产品。 C3:用手掂一掂;用称来称一称;用天平…… C4:天平像跷跷板一样…… 把两瓶钙片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平衡,就说明这两瓶一样重,都是合格的。如果一端翘起,那么翘起的那一瓶就比较轻,是次品。 C5:(学生思考后猜测)80次、40次、15次、1次…… | P1:知道什么是次品。 P2: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合理的方法。 P3:知道天平的基本原理。 £观察、提问 |
展开 32′ | 1.化繁为简, 初步探究 8′ | (1)化繁为简,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T1: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是不是觉得81这个数据有点儿大呀? 解决问题时,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据,我们往往可以采取一种策略或方法,谁知道是什么? T2:对。我们可以采取“化繁为简”的策略(板书),也就是把数据转化得小一些,更方便我们找到其中的规律。化简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研究几瓶好呢? T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如果只有1瓶,那么这瓶就…… 如果有2瓶,怎么找呢? 看来有时候数据太小了,太简单了,研究的意义也不大。那我们就先研究3瓶,好吗? T4:出示问题: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用天平来称,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出次品? 下面开始探究吧! (学生不动,教师疑惑地追问)你们怎么不动手探究呢? 是啊,没有天平和钙片怎么办啊?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多好的办法啊!那我们就在头脑里想象一架天平,两只手表示两个托盘,用小圆片表示钙片,探究3瓶钙片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出次品。 T5:教师巡视,指导。 T6:谁来说一说至少几次保证能找到?你是怎样称的? T7: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推理过程:虽然有3瓶,而天平只有2个托盘,但是只要把其中的任意2瓶放在天平两端,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如果平衡……如果不平衡……只要……肯定能把次品找出来。 (2)符号记录,理清思考过程。 T8:我们可以用数学符号把找次品的过程记录下来。 3(1、1、1) 1次 其中“ ”表示称一次。 这样表示可以吗? T9: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中1瓶我们根本没有称啊!为什么有1瓶没称,我们还能找出次品呢? T10:说的真好!也就是在称的过程中,可能我们没有直接找到次品,但是我们发现哪些是合格产品,把合格产品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次品。(板书:排除合格产品)我们刚才思考的过程,就叫做推理。(板书:推理) | C1:是。 可以把大数换成小数试一试;化简…… C2:1瓶、2瓶、3瓶…… C3:一定是次品。 把两瓶钙片放在天平的两端,翘起的那一瓶比较轻,就是次品。 C4:没有天平和钙片怎么研究啊? 用手臂代替天平,用文具代替钙片。 C5:学生进行探究。 C6:至少1次。任意拿两瓶钙片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平衡,就说明这两瓶一样重,都是合格的,剩下的那一瓶是次品。如果不平衡,那么翘起的那一瓶就比较轻,是次品。 C7: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边思考边回答。 C8:观察、理解符号记录的方法。 C9:因为如果不平衡,那么翘起的那一瓶就是次品,已经找到了,剩下的1平不用称。如果平衡,就说明这两瓶一样重,都是合格的,剩下的那一瓶一定是次品,也不用称。 | P1:初步理解“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P2:理解随机现象,知道“一定”“可能”。 P3:借助学具,自主探究,找到称法。 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P4:理解符号记录的方法,感受符号的简洁。 £观察、提问 |
2.二次探究, 发现规律 18′ | (1)探究“关键数量”,深入感知。 T1:3瓶,你们已经找到了。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那我们就来探究8瓶的情况。 T2:出示问题:有8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假如用天平来称,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出次品? 学习小锦囊 想一想:借助小棒进行思考。 画一画:尝试用符号记录思考的过程。 说一说: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T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8瓶时,至少需要称几次? T4:9瓶呢?9瓶比8瓶多了1瓶,怎样称用的次数最少呢? T5: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对比总结,归纳规律。 T6:8瓶和9瓶,至少都要2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为什么别的方法次数多呢?2次的方法高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8瓶和9瓶的这些称法,看谁能最快发现其中的奥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9(4,4,1)这种称法也是分成了3组,为什么还是多一次呢? T7:看来我们要想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出次品,需要把总数分成3份(板书:分成3份),这样不论怎么称,一次就可以排除两组。还要每份的数量尽量接近(板书:每份的数量尽量接近),这样才能排除更多的数量,缩小次品所在的范围,用的次数才是最少的。 | C1:有 C2:学生独立探究8瓶的情况,然后同桌交流。 C3: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8(4,4)(2,2)(1,1)3次 8(3,3,2)(1,1,1)2次 …… C4:学生独立探究9瓶的情况。 C5: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9(4,4,1)(2,2)(1,1)3次 9(3,3,3)(1,1,1)2次 9(2,2,2,2,1)(2,2,1)(1,1)3次 …… C6:2次的称法都是分成3组,这样称一次,就能确定次品在哪一组。 这样称法,虽然也是分成3份,但是每份的数量差距太大,只能排除5瓶,还剩4瓶,剩下的数量多,所以需要的次数多。 | P1:借助学具,自主探究,找到称法。 能用符号记录思考的过程。 P2: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P3:能初步发现共同之处,尝试归纳规律。 P4:初步理解排除法的作用和含义。 £观察、提问 | |
3.应用规律, 发展提升 6′ | T1: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成功地找到了次品,还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像刚才9瓶中找1瓶次品的问题,我们把9瓶平均分成3组来称,需要的次数最少。那么从27瓶中找1瓶次品呢?至少需要几次? T2:(教师随着学生的表述板书记录思考的过程) 真聪明!把27瓶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9瓶,也可以看成一大瓶。这样,27瓶就转化成3个超大瓶,称一次,就能断定次品在哪个超大瓶里,也就是哪个9里。然后再把9平均分成3份,以此类推,每称一次,都排除两份。用的次数一定就是最少的,只需要3次。 T3:如果不是27瓶,而是81瓶呢? T4:从81瓶里找1瓶次品,起初我们本能地猜测怎么也要几十次,其实4次足矣。前后相差如此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就是数学思考的魅力。 | C1:学生思考问题,应用规律,找出称的方法。 把27瓶平均分成3份,每份9瓶;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在哪一组里。然后再把这9瓶平均分成3份,每份3瓶;称第二次就能找出次品在哪一组里。最后再把这3瓶平均分成3份,每份1瓶;称第三次就能找出次品是哪一瓶。 我发现把27瓶平均分成3份,每份9瓶;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在哪一组里。然后再从9瓶里找次品,刚才我们已经找过了,只需要2次就可以。所以27瓶只比9瓶增加了1次,3次就够了。 C2:学生观察板书,倾听教师讲解。 C3:学生思考问题,利用规律,找出称的方法。 把81瓶平均分成3份,每份27瓶,称一次就可以知道次品在哪个超大大瓶里。27瓶刚才是3次,所以81瓶只要4次就够了。 | P1:能应用规律,研究更大的数量。 P2: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观察、提问 | |
总结3′ | 总结交流,反思提升 3′ | T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T2:其实同学们今天不仅学会了“找次品”的方法,还学会了很多思考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找次品的问题中,如果产品的总数是3、9、27、81这样的,都是3的倍数,我们都可以直接平均分成3份来操作,用的次数最少。如果产品总数不是3的倍数,又该怎样操作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 C1:我学会了找次品的方法。 我学会了化繁为简。 我学会了转化的方法…… | P1:能够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 £观察、提问 |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