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村社保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持其均衡的整体系统。它由社会保障责任承担者、社会保障对象、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形式等四大要素构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保障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我镇来讲,全镇46个行政村全部都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并形成网络,充分发挥了“调节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从九十年代末至今共有3900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资金积累达到46.8万元。从今年全镇贫困经济调查数据显示,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共有1218户,3224口人,仅占全镇总户数的14.5%,占总人口的11%,其中470户已列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贫困总户数的39%。从年龄结构看,全镇超过60周岁人口3000人,占总人口十分之一,其中无法定赡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也未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76人,占总人口的0.25%,其中已列入农村五保的66人,占应保人口的87%,未满18周岁孤儿全镇20人,占总人口的0.065%,其中已列入农村低保及五保的对象17人,占应保人口的85%。从弱势群体看,全镇各类残疾人有1590人,占总人口的4.9%,其中21.8%的残疾人家庭为贫困及特困家庭,享受农村低保、五保及临时社会救济的250户,占残疾人总数的15.7%,我镇有一所敬老院,能够解决部分五保对象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净化农村改革和维护社会安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
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来看,基本上是九十年代后期完成的,近几年养老保险征缴制度改革后,人们认识不足,积极性差,投保的人数极少,根本没有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形成的压力和冲击,即使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也没有从有生之年搞好资金的积累帮保险的积蓄,使国家无法对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受资金的限制,困难家庭很难一时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给覆盖,即使受保障了,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医疗保险本可以解决特困家庭一般的吃药和住院费用。我县迟迟未开展,致使大部分特困家庭经不起住院看病的困扰,只有小病硬扛,大病等死。
3、社会保障管理分散。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各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方法。农村养老保险归劳动部门管理,优抚救济归民政部门管理,人民保险公司也搞保险,形成了“多龙治水”的管理局面。由于部门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三、思路与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面临新的任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等客观现实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起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农民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在我镇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性救济等社会救助,使农村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面临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诸困难时,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帮助,都能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等,最终实现“全民皆保险”,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稳定器”和“减震器”。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齐头并进。
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同时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对于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特别是无法定瞻扶养人口对象全部列入五保,对因病、因灾、因子女上大学、因残而造成家庭困难的,定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结合国家的低保政策,一年一批定期审批,由村级初审上报,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并依据农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政府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并随保障对象的实际收入的增长或减少,每年调整一次动态管理,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并对享受对象一年复核一次,对于低收入或无收入户随时纳入,对于收入超过低保线的随时撤换,做到保障资金使用,保障对象花名,享受标准按季向社会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农村稳定发展,消除不稳定隐患的最后一道安全线。对于五保老人,孤儿,以乡镇敬老院为载体,落实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保障和服务,保证他们的供养标准,基本达到当地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对于贫困及特困残疾人,通过建立镇村残疾人协会,了解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在能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实行定期救济,保证基本生活所求。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社会保险需求,而社会保险需求又是针对人们所遭遇的社会风险的,这种社会风险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弱的。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使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老龄化带来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扶养问题,未来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家庭的养老负担相对加重,从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30年,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佳时机,是“黄金时代”这是因为社会养老保险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积累,时间越短越被动,我们必须利用扶养仍比较低的契机,抓紧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好迎接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准备。当前利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坚持定政策、定方案、定人数,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投保数额的“四定”工作方针,采取把农村干部退休制度改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扩大投保的覆盖面,提高投保增长率等措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稳定、健康地向(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前发展。
4、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收入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应建立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集体储蓄和家庭储蓄并存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救灾扶贫体系,优抚安置体系,老年人、残疾人保障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使政府财政拔款与发动社会筹集捐赠,家庭个人储蓄积累相结合的原则,走多元化筹资的道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安全网,使农村的社会保障有序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推动一方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篇:市妇联服务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汇报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参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 ……此处隐藏6414个字……绕中心,各负其责,全方位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召开职代会、政工例会,闭路电视以及局域网等多种方式,向全体职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形势、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传递到每一名职工,使职工既了解宏观的形势,又了解微观的形势;既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又了解企业内部环境;既明确企业各项任务,又明确本岗位的任务和自身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渗透和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还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工作,形成以“平安、高效、活力、和谐”为目标,以“求实、创新,争先、奉献”为企业精神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员工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极大地增强团队精神,融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激发广大职工家属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4、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为职工办实事相结合的原则。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党组织要把经常性的活动和定期组织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好党员奉献月和便民服务日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还要从美化环境、完善设施、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地加大投入,使广大
职工劳有所得,退有所养,切实改变煤矿企业的苦、脏、乱、差形象,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贴近融合,起到明确任务、增强信息、确保企业目标任务完成的作用,起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作用,起到释疑解惑、统一认识、维护稳定的作用,使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构建“平安、高效、活力、和谐”新矿区。
第五篇: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团体组织发展迅猛,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们党建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要
问题。
一、和谐社会离不开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
把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这个着力点,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两新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两新组织是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两新组织,特别是新经济组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计局报表显示,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达到106188家,产值达到65338.0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45.92,比2014年增加43.88,远远超过了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比率。经验表明,哪里的新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哪里的经济发展就更活跃,大力发展新经济组织已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决议》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肯定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组织在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新组织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在两新组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近年来,大批知识分子、专业人才涌入两新组织,大量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两新组织,不断地为两新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才、技术、管理、资金上的优势,使两新组织成为最富竞争力和创造活力的团体,使其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活力源泉。
两新组织是社会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是否和谐、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而两新组织正在成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2014年新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超过了7000万人,其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高低,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影响。新社会组织更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中有的直接从事文化艺术的创作、传承、传播,如各种文化艺术协会、科研组织、民办学校等,有的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各种行业组织。
两新组织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新经济组织中落实党的政策、实现依法经营,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利益矛盾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而新社会组织更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社会团体组织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中很大部分还是直接由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转化而来,通过这个桥梁和纽带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反映自己的呼声、争取自己的权利,从而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减轻政府维稳工作压力,推动各级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有利于降低维护稳定的总体成本,保持社会总体稳定。
二、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两新组织中还存在着一些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引导两新组织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党组织进一步强化领导监督作用。新经济组织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引导新经济组织克服利益驱动的狭隘性,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力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而从新社会团体来说,业务主管部门与登记管理部门交叉管理,部分社团与政府似脱未脱,管理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组织对社会团体工作的领导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强化党的领导监督,既是我们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两新组织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党组织进一步发挥思想凝聚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富强发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同样,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当前,新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打工赚钱”的思想比较突出,部分公有事业单位转轨成立的社会团体员工中“分流养老”的认识比较普遍,大都缺乏主人翁、创造者的意识,员工归属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