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秦朝的大一统知识点

时间:2024-08-05 02:11:05
秦朝的大一统知识点[本文共2553字]

【编辑】秦朝的大一统知识点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秦朝的大一统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秦朝的大一统知识1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

过程(略);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

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秦朝的大一统知识2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

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区。

(2)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权力增长。东汉刘秀将尚书分设为新的行政中枢。

3.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宗相的不法行为;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选官制度:

(1)将举孝廉定为制度

①确立:汉武帝之前,西汉官员的来源只是“任子”和“赀选”。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职三年,可举子孙一人为郎官,叫做“任子”。除商贾外,凡家资达到一定标准,并向政府交纳一定资财的也可以做官,叫做“赀选”。任子和赀选制度使官僚富豪垄断仕途,把持国家政权,贫穷子弟没有做官的资格。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武帝“诏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被选的人都给予官职。从此以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正式确立。

②选官标准:孝廉。

③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2)兴立太学,从地方官僚子弟中选拔人才到太学学习,只要考试合格,可以授官。

(3)汉武帝还继续推行汉初已实行的“举贤良文学”和“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

5.官员考核:上计制。

秦汉官员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6.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7.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秦朝的大一统知识3

三公九卿制度:

①内容

②特点

a.三公互相牵制,权力总于皇帝。

b.兼有“公天下”和“家天下”双重特色。

公天下——三公九卿皆由皇帝任免,非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

家天下——九卿是皇室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事务官(政务官),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特色,当时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

(3)郡县制:

①演变: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以郡统县的格局在战国中后期逐渐确立。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统一以后。

②内容:地方设有郡、县(道)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下设有“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道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行政机构的名称)

③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④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6)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达到全国各地。

★(7)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2.影响: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朝的大一统知识点[本文共255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