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日风尚》读后感
我刚刚看完了《明日风尚》里面关于厦门的描写,很震撼。我一直对那些破坏具有历史价值建筑行为嗤之以鼻。可是看了那篇文章之后,我却在考虑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否正确。
厦门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慢”,休闲的生活,人到了那儿,可以情不自禁地放下脚步和很多东西。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厦门的时候,不是高楼大厦,就是小洋楼,给人一种很现代的感觉。可是,看了这上面的照片之后,我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高楼大厦会掩盖很多事情,比如说贫穷。上海的弄堂也许很有味道,可是我就是觉得太过压抑。灰蒙蒙的楼房中间架着晾衣服的竹竿,黑色的电线横七竖八地割破天空,潮湿的空气,密密麻麻地撒乱排着的自行车……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令人愉快。
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在看了这些照片之后,我才记得中国的人均财富并不多,大部分人还很穷,很需要钱。对于这些生活水平只高出温饱线不多的人来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仓廪足,知礼仪。”我怎么能对那些只是想多赚钱养家的人说保护文化?
社会在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已经越来越快。也许这种慢生活注定是要被时间碾碎吧。我的确很想让它留下来,但是却无能为力。现代人的现实和理想已经构成了一种不可能调和的矛盾。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否能称之为一种矛盾。也许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在这里吧!人们永远在追求自己够不着的东西。在吃不上饭的时候想着能有顿饱饭吃,吃到了饱饭又想着睡得舒服些,睡得舒服了又想着生活奢侈些,生活奢侈了又想着精神世界丰富些,于是开始怀念被高楼大厦挤兑了的麦田。
突然想起了顶顶有名的32how。那些年轻人说厦门发展得太快了,已经慢慢地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我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其实这一切的变化,是由于他们这帮人的到来。如果你只是抱着体验心情来,而没有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这儿,那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他的迫害。
第二篇: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1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读后感《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近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性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推荐打开:wWW.)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 ……此处隐藏4015个字……市规划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实现重大转变。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关心并保护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立场。在110余年前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世界,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崭新的城市构想,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体制的充分了解,更需要的是追求人类平等生活的智慧和胆量,而霍华德同时做到了这两点。“田园城市”理论从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显示统治者权威的旧模式,从此,全体人民利益至上的观点使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立足点实现了根本转移。
(二)“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本质在认识上实现了新突破。《明日的田园城市》不是一本简单的城市规划教科书,它是一本融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为一体的有关人类社会与城市发展话题的专题研究著作。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因此城市问题本身兼有复杂性和兼容性特征,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城市空间规划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运用社会改革的综合手段进行治理。霍华德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田园城市”理论首次提出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霍华德认为城市和乡村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分离开来将永远无法解决城市和乡村各自出现的诸多问题。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只有摆脱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市结合乡村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长期困扰人类发展的问题。他的“田园城市”示意图上明显地写着:“城市用地1000英亩,农业用地5000英亩,人口32014人”,他认为城市与乡村相互依存,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是资源利用和收益最大化的唯一形式。
(四)“社会城市”概念成为组团城市发展模式的启蒙。霍华德提出,随着若干“田园城市”的建成,这些小城市将通过快速交通和绿带围绕着一个核心城市形成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社会城市”。他认为,居民生活在这个城市之中,既可以享有大城市的一切优越性,同时又可享用乡村所有的清新乐趣。城市组团发展和空间利用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客观要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世界上普遍的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做法就是受霍华德“社会城市”概念的影响。
(五)中国城市规划亟待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如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等问题。这一切均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这对中国规划师群体来说,无疑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
《明日的田园城市》留给我们当代人诸多的思考。美国著名的城市史学家芒福德在1946年曾经给予霍华德 “田园城市” 的高度评价:“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第一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今天,当我们回顾世界一百余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再一次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部有关城市发展的著作时,我相信,“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仍会持续下去,直到人类真正找到通往“田园城市”那条幸福的道路。
第五篇:明日歌读后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读后感。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跎。”是啊,我们每天都想着把事留到明天做,那我们一生有多少个明日啊?!
革命烈士,李大钊曾说过一句话:“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今’是很容易丧失,所以我们就应该把握好‘今’,珍惜‘今’的时间,不能让他白白浪费了。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早晨看河水向东迅速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瞬息坠落,这样,便又过了一日,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散文家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了;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伸手去遮挽时,他有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了;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睛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他’指的就是每一分每一秒,稍不留神就悄然离去了。
抓住今天的关键才能创造明天的价值,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抓住今天的时间,去‘挤’今天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这样才能创造明天的价值。
时间如水逝,又有多少个“明日”等待我们呢?今日事,今日毕,明日自有明日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让我们的岁月就这么蹉跎过去。
-------------------
临近放假一段时间,学校的广播内容换了,下课时总是放着一些谱上音乐的古诗词,如《七步诗》、《明日歌》等,每到下课我都会侧耳倾听,这既让我心情放松愉悦,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读后感《明日歌读后感》。 对我感悟最深的还是那首《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对啊!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如果我们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浪费时间,到时候就会一事无成。听着听着,我觉得好像在说我。我做事总爱拖拖拉拉的。如周末的作业吧,我在星期六之前明明可以做完,可我总会拖拉拖拉地做到星期天晚上。
在听了《明日歌》之后,我就让妈妈事事计着时间。如果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没完成,就不准做了,还得挨老妈批。如果作业提前完成了,便翻倍休息。比如提前十分钟,就可休息二十分钟,以此类推,一实行,我发现我的速度快多了。原本要一个半小时的作业,我竟提前了半小时!是啊,只要你努力了,认真了,正如李宁所说,“万事皆有可能”!
后来我还从书中查到了一首文嘉写得《今日歌》,两首诗一对比,我的感触就更深了。这两首诗寓意都很深刻,劝诫人们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
这首教我“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的诗,我会永远铬记在心,让他时时激励着我,督促着我!
---------------------------
我特别喜欢明代著名诗人文嘉写的《明日歌》。
这首诗告诉我们:明天又明天,明天那么多!如果一辈子等待明天,那么什么事都耽误了。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在手术台上浪费一分钟,病人就会有死亡的危险;如果你是一名学生,多睡一分钟就可能会迟到;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不按预定时间发射,火箭就可能会脱离轨道与其它小行星相撞;如果你是一名军人,在战场上延误一分钟,就可能会全军覆没;如果你是一名消防队员,在救火现场拖延一分钟,就可能会生灵涂炭、损失惨重。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时间是生命、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分数……
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只有把握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