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读后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读后感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最受争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现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论不仅在文化研究及艺术批判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初选择《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是因为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渊源”甚深,可以说拉康哲学是对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这本书也让我对拉康哲学以及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拉康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或者说语言风格使得格尔达·帕格尔等各种领域的作家对其的阐述是不一的,或许就像拉康自己强调的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是为了“启发”,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着时光机去听他的“研讨班”,在那里你所获得的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时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概念,这一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康将精神分析运动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最初发现,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第三则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哲学领域,同时这也将众多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学领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第一章节,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这个矛盾的论题如同一条绳索贯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习惯我是“我”,那么为什么在拉康看来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类问题时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辟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过在潜意识的梦以及主体迷惑的情绪和情感中发现了另一个主体,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础便是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
《拉康》这本书结合了法国着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拉康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以及他的思想与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和以列维一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之间的传承关系,以简洁明晰的语言,对拉康影响巨大而又备受争议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介绍。对镜像阶段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无意识、愿望、本能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及对精神分析学中语言和言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研究。
哲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拉康哲学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子但是他的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个曾经被人视为“冒失鬼”遭人诟病的“法国弗洛伊德”正在为人类开启另一个哲学世界。
第二篇:生活小圈圈与作文大思想
生活“小圈圈”与作文“大思想”
周雄伟
许多学生认为生活圈子太小,自己生活太单调,苦恼没什么可写,他们笔下常出现了一些内容空洞、虚情假意、思想浅陋的作文。
生活阅历对于写作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影响写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可我们学生不能因为自己生活圈子小、生活阅历有限而随意地“应付”写作,这不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写作品质。
学生拥有的生活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在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都有自己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我们要在生活中做“有心”人,用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用心来热爱生活,然后用文章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正确、深刻认知。这样,我们即使生活在“小圈子”中,但作文中能体现“大思想”。
首先,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写作心态。
(一)辩证的心态。
在分析事物、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时,学生应持有一种辩证的心态。要学会以“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在作文中流露的观点不能片面,也不能绝对。要注重观点成立的相对的前提前件。如作文中谈对“读书”的看法,我们不能盲目地一口咬定“读书好”。学生要分清所读书的性质——书有好书、坏书之分,即便是读“好书”,我们也要认识到:不能做“书袋子”,更不能做“书呆子”,要学会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责任的心态。
人活着虽说以生命个体存在,但人活着就意味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我们学生应责任的心态来看待生命,包括珍视自我的生命和善待他人或大自然中其它生物的生命;应以责任的心态来对待家人、对待老师、对待社会;应以责任的心态来做人、做事、求知、感恩等。
(三)审美的心态。
我们面对的生活是现实的生活,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真善美和假恶丑。学生在感悟生活中的人或事时应持有审美的心态。如人身上具有人性美,包括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如果平时能对身边的不同人或历史中的不同人等加以审视,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和“暗点”,以后遇到写人记事的作文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四)批判的心态。
在作文中,我们不提倡一味地“歌功颂德”,也不禁止写坏人坏事。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性中有“亮点”,也有“弱点”,我们以批判人性的弱点,何尝不是在褒扬人性的亮点?鲁迅先生曾以批判的心态来剖析“愚昧的国民性”来彰显文章的力度,这对于我们写作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借签呢?如作文中写家庭生活中的“爱“,我们不仅可以表现父母的“慈爱”,还可以批判父母的“溺爱”,提出“爱应有度”的观点。再如“新农村建设”事件,我们在作文中不仅可以分析它的“利”,也可以分析其“弊”,提出它的实施要“因地制宜”。
(五)参与的心态。
许多学生习惯于在文中“指点江山”,一味地评论他人或叙述他事,而自己在文中做“局外人”,作文中看不到“我”的存在,这种“无我”之文,是“虚情”之文。文章是用来表达写作者对人或事的情感态度的,学生应以参与的心态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我”在文中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字面形式上的出现,而是有机地将写作人的情感、做法等融入到作文之中。
其次,学生要具备敏锐的写作眼光。
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生活中并不缺乏写作的“黄金矿”,而是需要我们学生炼一种敏锐的“雷达”眼。
(一)关注自我,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体验。
近几年来,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华中师大的刘九洲教授一再提倡人性化、生活化作文,一再强调学生要写身边事、说平常理,是希望那些“假、大、空”的高考作文不再出现,希望把学生引到“写真情实感”的正路上去。他提出“用文章抒发人生感悟”的观点,应给我们学生在写作上有所启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宝贵的写作素材可用。每个人展现过欢笑的容颜,曾流下有酸楚泪水;尝试过成功的滋味,也拥有失败的教训;受到父母的呵护,听到老师 ……此处隐藏1284个字……示在我们面前,妙趣横生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哲学画卷。其中,理论说明深入浅出却不失严密,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风趣却不失客观。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个部分关于哲学基本精神的开端,以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评说结束。苏格拉底的死昭示了哲学基本的追问精神——即“怀疑”。希腊人希望用死的威胁让苏格拉底放弃他随意质疑和发问的权利,但那却是苏格拉底及其“后人”死也不愿放弃的东西。用了一章来介绍这个一下这个故事和苏格拉底其人。
从中看出他是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后来则以教育青年为己任,被当做教唆犯处以极刑,他遵循自己知行合一的原则,为自己的道德感而献身,成为公民的典范,也成为后世哲学家的典范。他是“爱智慧者”而不是有智慧者,前者指追求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认识你自己”“德行是知识”他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育,让人们自己找到真理。
第四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现在他们回来了,每个人满腹经纶,《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石宇琪。这时,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我给你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都坐了下来。哲学家问:"我们后面的旷野里长着什么?""长满杂草啊!"哲学家说:"对,现在我想知道你们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最后一课是这么一个问题。他们都想到了方法,这时,哲学家站起来说:"可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读后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石宇琪》。 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杂草,而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坐了下来等哲学家,但哲学家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弟子们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忧,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由的念到:是啊!若想自己的灵魂永远的纯洁,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用美丽的灵魂和良好的品德去占据。
第五篇:读后感生活与经济学
生活与经济学
男人30而立,像我们广东地区很多男生来说,准备奔三的我们也是需要紧张一下关于婚姻的事情。自21世纪的来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看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知道我们生活是好了,很多以前梦寐以求的生活,只要努力,相信自己,都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起来。开小汽车,住小区洋房,有时间就和朋友出去吃吃饭聚聚等等。连妈妈也笑着说,退休了,在家没事同学也会聚一起吃吃聊聊玩玩。可是,工作了几年的我,身边一个一个同学,一个一个同事结婚的现象,让我对很多东西都产生疑问和不解。 很高兴的是我进的公司是需要了解和接触很多关于经济学的点点滴滴…?近段时间我遇到一本书,”每天学点经济学”!对于我这个没有正式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这么的一本书,写出了很多比较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用很简单和很容易理解的语言让我们懂得更多这方便的知识。
到了今天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的人不多,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以来,经济学就历经了漫长发展和变化,到今天已是博大精深了。在身边的生活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例太多了。书中也列出了不少。
为什么同一种型号的手机,在百姓和学生间会有悬殊的售价?为什么在粗粮和细粮之间,玉米的市场价格有时会超过小麦?为什么某种商品价格猛涨,人们反而争先恐后地抢着去购买?为什么把钱存进银行生利,储户几年后发现自己反而赔了钱?为什么已经提高香烟征税,对控制吸烟的效果依然不甚明显?为什么学经济学的研究生,几个人要联合起来到街头擦皮鞋?为什么人民币在不断升值,变得更加值钱后反而又生新烦恼?为什么产品比原料还便宜,这种市场竞争优势反而隐藏风险? 为什么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经济学家们对此却一直忧心忡忡?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粮价涨了,油价涨了,猪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可以说是涨声一片。我们必须得了解点基本的经济学,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很多很多我们该知道的,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
我们现在就进入一个通胀的时代,所以我们也得了解。不了解的人就只会知道现在物价高了。工资又没有提高。生活苦了。但其实尽管是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往往赚得更多。
通货膨胀可以分成好几类,在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润滑油政策”。 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
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从宏观上来讲,抑制通货膨胀我们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等。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测算,2014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近日很多机构分析说, 中国cpi通胀率将在7月或8月触顶,9月份后将逐渐开始放缓,未来几个月将至少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将有一次或两次加息。
说了这些现状我们理解完以后还要学会怎么在生活上,工作上去应对。 首先,当然是努力工作,多多赚钱,减少开支,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但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来考虑选择投资理财的工具。最后我们就会了解到温和的通货膨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而快速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则是经济的杀手。
在书除了解释了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还有人民币升值,之前我们常听到的次贷危机。失业现象等等很贴切我们生活的主题话题和应对策略。我觉得对我自己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指导性。真的是获益良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