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小说读后感

时间:2024-06-01 22:27:22
小说读后感[本文共13256字]

第一篇:小说读后感

网络小说的价值

—— 《修真世界》读后感

我本来不爱看小说,尤其是现代的网络小说。之前,我一直认为现代网络小说没有什么可读之处,而且篇幅过长耗费的时间太多,实在是不可取。但大学之后,某次在回家的路上闲来无聊,看了部网络小说《战皇》后,遍开始偶尔会看些网络小说。我看的网络小说大多是修真,武侠类的小说,看了一些小说后发现,其实网络小说有那么多的人热衷其实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而我最近正在看《修真世界》一书,就借以此书来分享下我对修真、武侠类网络小说阅读的体悟和感受。

异域空间,现代缩影

自古以来,所有的小说无论题材取自何处,情节何其不同,但在仔细阅读品位阅读后都能发现现实世界身影。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世界万千智慧,而《西游记》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些都有无数先贤文人讨论过,就不再班门弄斧。至于,现代网络小说又何尝不是呢。《修真世界》讲述的是一群修真们的生活纷争,相对于现实世界他们会各种法术,符阵,剑诀,他们需要面对妖魔和来至其他门派乃至自己门派的各种问题。但是,再怎么不同,在修真世界中仍旧处处可见现实世界的人文事故。

在文章伊始,主角不过是个小小的门外生产修者,任何门内弟子都可以欺负打压他。而主角也始终以赚取晶石(小说中的货币,可用作修炼及其他作用)为人生目标。但当主角在奇遇之后,快速的成长为一名灵植夫,以及后来被发现竟然练就剑气,大展雄风后便使众人彻底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在现实社会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学校里,老师总是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关照,在单位里,领导只关心有能力的人,至于弱者,生死有命,祸福由天罢了。在各种聚会上,所有的人也总是围绕着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而失败者,估计自己都会躲得远远的。人们只相信强者才能帮助自己,认识强者才能帮助自己成功,而弱者,不但对自己毫无帮助,反而会拖累自己。不论是小说中的金钱观,人生观还是人际交往,无不透露着现实世界的影子。

卑微出生,引人深入

在现在的网络小说中有极大一部分的小说主人公的出生都是极其卑微的。而《修真世界》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出生卑微的人物。主角出场时,是以一个失忆了的生产修者的身份,而且还是一个外门弟子。可以说没有任何的优点,乍一看,让人感觉主人公的人生灰暗不已。我看过得小说不多,另外《战皇》,《界皇》,《仙剑》(ps:仙剑应该不属于网络小说吧,不太清楚)主人公都有着卑微的出生。为什么所有的主人公都要有卑微的出生?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一、现代网络小说普遍篇幅较长,我认为短篇、中篇、长篇已经都不足以区分了,可称之超长篇小说。若主角出生富贵,强大,那么作者再有水准恐怕也难有太大的发挥。二、符合读者的口味,增加文章悬念。主角由原来的弱小,经历磨砺,慢慢的成长强大,作者可以在其中加入各种悬疑因素,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尤其是现在网络小说的章节分明,只有尽可能的在每次更新时留以悬念,才会有人去乐意阅读,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等着小说更新(ps:还好我读的小说都是更完了的)。

路途坎坷,激励人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成长旅途可以一帆风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人生在苦难的磨砺中度过。但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平淡而无味,虽然不用去经历苦痛,却也缺少了生活的乐趣。面对挑战,去勇敢的解决,在磨砺中成长,这样的旅途才会动人心魄。而在看过他人的苦难人生后也可以激励自己在困境中坚韧成长。虽然,小说世界是一个虚幻,不真实的世界,但是主人公的坎坷人生也可以激励我们成长。在《修真世界》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谓是在海

涛中的成长,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随时都要面对命运的挑战。当主角刚把小云雨诀精通,并修习其他四种法诀,看见了自己原本平静生活可以发达的一点希望时,却被命运戏弄一只妖进入其意识海。而当他得到自己师傅认可后,却又被门派无情的抛弃在一座小岛上。总之,每当旅途稍有平静便会有意外发生。一路的坎坷促使他快速成长,磨砺他的心智。同时,也给了读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激励。

以弱胜强,战胜自我

现代网络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角的胜利往往都是以弱胜强,战胜的对手都是比自己强大的对象。《修真世界》一书从开始主角所面对的对手就要比自己强大,主角在练气期就要面对筑基期的高手,而到了筑基期就要面对凝脉期的对手,而且往往是以胜利结束战斗。而每次,战斗前的准备都是费尽精力,可以说是千召磨砺只为一战。当主角的能力提升后,面对的对手也会提升一个层次。就好像是在挑战自我,自我是每个人最难挑战的对象,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大的对手,不论自己如何成长总是要面对自己的。自己越强大,挑战就越激烈。在现实社会中,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我们最大的对手都是自己,只有不断地客服自己的弱点,不断提升自己,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在最近的阅读中,网络小说同样让我有所获益。只要是文学作品,既然有人会乐意去阅读,那么自然是有其可取之处。闲暇时,偶尔读几章小说解解闷未尝不是件好事。

第二篇:小说读后感

用了三天的时间将一篇小说的正文看完,心中波澜不兴,激动感慨良多,小说读后感。

这篇文章和我往常看的小说大有不同。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结局早已告知读者,可是,即使这样,仍能抓住众人眼球,跟着作者的思绪一步步向下展开。文中知情人士的偶尔回忆,总能在欢喜时带来丝丝惆怅,读后感《小说读后感》。 文中没有大喜,没有大悲,有的只是那怎么都抹不去的哀伤与时而跳动的不少欢乐。也许这也印证了那句俗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辉煌与绚烂是一瞬间,转瞬即逝,灰飞烟灭,不灭的就是那斩不断理还乱的回忆。 文中还有一个我个人和赞同的看法,那就是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鲜有圆满。喜与悲总是在作者的安排下,悄然转向,甚至来不及做个停留。

“第二本让我落泪的小说,值得纪念”······

第三篇:小说读后感

篇一:漂亮朋友读后感

《漂亮朋友》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杜洛瓦的穷困潦倒的退伍军人,在一次偶遇他的老战友弗雷斯蒂埃之后,逐步吸引、利用数位上层贵妇人,并借助于法国政坛的昏暗腐败,最终获得骑士勋章、迎娶犹太富商之女,成为整个巴黎的焦点的看似荒诞的故事。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夸张却又令人信服的描述,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中弥漫的虚伪、欺骗之风和男女之间在爱情 的甜言蜜语的糖衣包裹下的利益和情欲之实。作品中尤其是在对于主人公一次次的欺骗、利用女性的方式上和女性在坠入陷阱后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映刻画地尤为入骨传神,令人不禁唏嘘,而其他诸如对所谓“民主政治”的揭露、新闻行业和政、商集团的勾结等也都下了适当的笔墨,使我们对整个法国社会得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文荒诞而带有轻喜剧色彩的故事框架中,作者从始至终都带入了对死亡的意识和思考,似是为了说明人生如同绝色美人一般,花容月貌终究只能暂时 ……此处隐藏8656个字……是否已经对电影俯首称臣了呢?

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红高粱》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多少人听过莫言是什么玩意儿啊!这其实是不正常的,正是我一直”痛心疾首“的消费主义造成了这种偏差——电影比小说更具消费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所获得的表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它却容易陷于一个误区——追求纯视觉的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唯漂亮主义”(张艺谋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他自己对此仍然沾沾自喜)。

原谅我用在线视频这种糟糕的方式看这部电影,张艺谋这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对画面的追求是一贯的(现在他只追求画面了),《红高粱》首先在视觉上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在这里不用赘述。但有一点我要指出,张艺谋把电影拍到了黄土十八里坡,与莫言小说里有着肥沃黑壤的东北乡想去甚远,不知是不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不愿为山东省张目,哈哈,一个玩笑。不过张艺谋的这种地域移植总算不是不伦不类,小说的精髓电影里有,那就是那个什么什么(我不愿老说它,有点矫情),抓住这个内容,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不过即使如此,张艺谋还是对影片的内容做了一些改动,这是电影改编的需要,但也是电影这消费主义走狗的可耻保留,例如,对“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或是日本鬼子剥罗汉爷爷的皮这血腥场景,电影都是点到为止,对小说内容这种削弱,我们不能当成什么事情也没有。但这怨不得张艺谋,他又不是帕索里尼。对至今仍以种种借口不肯推出电影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监管,我无言以对。要中国电影真能不受这气,《红高粱》怕是要被划到nc-17里去了。

对读过小说的我来说,被省去的这部分画面跟李安剪刀手内地版《色·戒》是一个性质,是电影的一种自我阉割,也是对小说的一种精神阉割。

这种阉割同样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电影里的人物甚至没有这篇小中篇里的丰满。

巩俐的表演虽然卖力,但张艺谋没给这时的爱人更多的空间,“我奶奶”在电影不够野性,大部分人可能对劫花轿时,“我奶奶”面露微笑感到不解,光从画面上是看不出门道的(电影语言的限制),显得有些突兀。而在小说里,看到“我奶奶”之前的心理活动,此时看到她的笑容,你就可以对这个形象追求幸福(性福)的判断进行确认了。

姜文的表演很到位,对电影安排给他的角色他游刃有余地完成了。电影对“我爷爷”这个人物进行了删节,不过老实讲,小说里对这个人物的描写也有点夸张了,这是莫言的嗜好,把男主角写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电影的安排更符合逻辑,观众更容易接受,算是改编的成功之处。

滕汝骏依然是《那人,那山,那狗》里那种一棍子打不出个屁来的闷角儿。这里面也有一处很有意思:电影里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这可能又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了。小说里没这个情节,小说里“我奶奶”和罗汉爷爷还有一笔糊涂账呢!电影可能觉得要按小说来,太伤风败俗了,但却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明显是有点三角恋的意思。用巴赞那厮的话来说,张艺谋此时对电影的改编是“比皇帝还保皇”,这个安排如果不被视作是电影对小说的致敬,那就是横生枝节!

第五篇: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总是把高密东北乡作为自己灵魂震颤的源泉,总是将独特奇异的主观体验浇注在高密东北乡的沃土上,建立起鲜活生动异彩纷呈的生活影像。业界将莫言定位为“先锋”作家,“寻根文学”作家。当是对莫言风格的高度认可与赞誉。莫言也当之无愧为当代优秀的作家。

优秀的作家必定具备掌控语言的本领。

不可否认的是,莫言的语言确实比较粗粝,但不管接受与否,这种粗粝的语言风格仿佛更能体现作品中生活的原味,让读者能听到能闻到能触摸到那最原始的生活。高密东北乡就这样出现在了炮火纷飞中,在血肉模糊中,在哭号与欢庆中……

莫言也有很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善于把握较大的时空跨度,并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里铺排故事与场景。比如,《生死疲劳》用五次轮回、超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魔幻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这些特殊的时代特点。

优秀的作家必定有深沉的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发掘人性的觉悟。

莫言是个能够发现苦难与丑恶的作家,也是一个善于描绘苦难与丑恶的作家,更是一个敢于再现和揭露这一切的作家。《红高粱》、《蛙》以及早期的《檀香刑》都是把苦难与罪恶赤裸呈现的典型,但是也都流露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和尊重。

读莫言的作品,常常有种发自心底的抗拒甚至窒息的感觉。他喜欢把痛苦反复咀嚼,把伤口反复揭开,给人撕裂般的锐痛体验,并用这样的方式展示生活的残酷、生命的顽强。比如,《丰乳肥臀》就以独特的角度把柔弱的生命反复碾压,将痛苦的印象层层加深。这一点倒是与同时代作家余华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像《活着》所带来的生命的挣扎。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作家,但他更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杰出的作家必定有一颗敏感的心。

莫言对痛苦的描述太形象了,那么真切,仿佛听得到皮肉分离的声音。这种对痛苦的敏感,是难言的经历,更是沉甸甸的想象。优秀的作家不是经历了一切,而是有在想象中经历一切的能力,有敏感的触觉,有对人世变迁的强大感悟能力,能洞悉眼神中的深邃。所以他们可以将别人的只言片语汇成汪洋恣肆的故事之海,可以把单独的一个个点迅速结成网。

杰出的作家必定善于突破和创新,无论是语言还是视角。

莫言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三十多岁才进了解放军文学艺术系,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对莫言来说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这反而使莫言的语言风格与思维习惯没有那么多模式与框框。《透明的红萝卜》就是莫言在军艺期间的作品。当时的文学干事说:“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莫言后来很惆怅地说:“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虽说是对自己青涩创作的缅怀,但曾经的不走寻常路,仍然奠定了莫言独特、先锋、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这让我想到了老舍,他也是位由非专业而走向杰出的作家。

杰出的作家必定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就像鲁迅始终坚定着“救治衰亡民族”的从文理想一样,文字始终是他的“投枪”和“匕首”。所以我们今天能有“鲁迅式”的鲜明印象和阅读体验。

莫言也很清醒,获奖后,面对潮水般的批评,说,这是一场洗礼,“将近一个月来,我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诸多的争论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自己。” 莫言说,那些能马上看到的批评或者赞扬,“就像把我放到社会显微镜下,看到的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我反而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评价,所以这样的机会对我而言千载难逢,必将受益终身。”正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像莫言这么厚重的作家与作品,不是轻易就能读透,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就如同“《红楼梦》不读七遍就没有发言权”一样,我的这点粗浅的认识恐怕要贻笑大方了。

《小说读后感[本文共1325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